近年,诸多洋酒品牌看准了中国酒类市场的巨大潜力,拉开了中外酒水在国内市场的拉锯战,同时,企业定制酒知道,守着“蛋糕”的中国酒水企业,除了奋力保卫自己的市场份额外,也在积极谋求着本土企业的国际化之路。随着外资对国内啤酒、葡萄酒进而是白酒行业的逐渐渗透,中国酒行业迎来了“没有走出国门的国际化”时代。
白酒:有引导才有市场
进入WTO以来,作为“仅此一家”的中国白酒出口却没有突破性进展,而是徘徊于每年出口3-4万千升,出口额1亿美元左右。中国白酒出口量前三位国家、地区是:香港、日本、韩国,三个国家地区基本上每年占出口总量70-80%左右。其中香港转口贸易占50%以上,每年台湾地区需从大陆进口散白酒3000千升,都需要第三方转口,以清香高度酒为主。
中国白酒进入国际市场的困难主要源于三个方面。首先,是各国消费者饮用习惯不同。白酒属于食品范畴,每个国家、地区消费者都有自己的饮食习惯。其次,是企业投入收益不成正比。白酒生产有实力的企业很少在国外大量投资宣传,并且害怕市场一旦展开,国内其他企业会马上通过其他渠道进入,为他人做了嫁衣。再次,市场贸易壁垒。白酒在俄罗斯有广阔市场,价格有很大优势,口味和标准要求均能达到消费者要求。但俄罗斯进口我国白酒关税高达280%。另外,台湾烟酒公卖局严格控制从大陆进口白酒,主要保护当地的白酒生产企业,缺口部分必须经第三地转口进入,这些都增加了大陆企业的成本。
“我国低度白酒在质量、口味现均已达到较高水平,能够满足不同消费者的要求。白酒的安全性和卫生指标,均能达到不同国家标准要求。白酒出口在技术上可以说不存在问题。”中国酿酒工业协会白酒分会秘书长赵建华说:“高档品牌白酒,应以发达国家和外交用酒为突破口。高档品牌白酒也有低度,不全是高度烈性白酒。外事用酒是最好的引导消费白酒的领域。同时,政府部门要给白酒出口企业一定鼓励政策与市场支持。白酒出口前途广阔,有市场、有消费者,但需要政府支持与引导并创造条件,这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。”